扶桑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扶桑风貌06墙门里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a.m.晴

扶桑风貌

本系列為黃老師所著張堰軼事系列之二,內容如下:

01.甪里村名的由来

02.河泾湾的往事

03.张堰轶事

04.关于子母地与芝麻地的传说

05.旧港人记忆中的三多镇

06.墙门里的故事

07.桑园村名的来历

08.盐晒地的古今

06.墙门里的故事墙门一般人都理解为是村埭,宅基群中进出之通道建筑。“墙门里”这里讲的是张堰镇建农村四组的一个建筑群里的故事。

明代起,就在甪里庵河的西侧,有三户人家排列而建,形成了一个占地有十六亩地的大宅群。三面临水,石驳沿岸,宅前南面统一筑有一排高墙,东面与西面各有一座墙门贯穿,将三户人家合围在院墙之中。东边的是杨家,祖上是曾任临江府同知的杨黼,为社会名望;西面侯家是金山卫指挥同知侯端将*后裔,名人之后,中间为陈家,亦为当地名门之后,人才济济,家业颇盛,各家都各自拥有独立院落,院中前堂壁,后照墙,有正厅,侧房,前后左右有房间百间之多,房前各有天井,树木花草,假山花园……不愧为是风水宝地,也成了当地一景。

三户人家多少年来相互照应,友善往来,和睦相处。陈家祖上成亲时,曾经在左右天井里栽有一对小松树苗,百年后,每一年总是大的一棵开花,小的一棵结果,被人称为“雌雄松”,清朝初年盛名于江南。迎来社会名流,文人雅士赏松观景,泼墨吟诗,其中由文人时金相作“雌雄松歌”一首,留传于世。侯家后人善于医术,以“引线把脉”而闻名浦南,每每求医,病家都循“雌雄松”而来……。一时间,“墙门里”成了当地权势富贵,兴旺发达之称谓,象征。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中间的陈家有儿子结婚,亲朋满堂,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娶亲的花轿也随着喧天锣鼓,一起抬出东门。不知两家有何过节和矛盾,下午当娶亲花轿回来时,杨家早早叫佣人将东墙门闩住,不让娶亲的花轿经过。陈家若娶亲从西面进入,有违民间习俗;或临时破墙开门,又触犯皇规民律,当然也不行,而且面子也过不去。正在进退两难之时,财大气粗的陈家果然是大户望族之范,智慧过人,他们立即召集了乡邻朋友,打开了仓库,将家中的白米装袋。数百袋的大米袋,沿着自己家的围墙叠起了一座米袋桥梁,娶亲的花轿踏着大米包,高高越墙进入到了院内,喜事也轰轰烈烈照常进行。这时观望见此景的人不少,大呼此策大气,有魄力,对杨家的损人的做法颇有指责。从此,两家人也成了难解的冤家。陈家为了出口怨气,请人向官府衙门告杨家的状,打起了官司。墙门案件状纸多次递送到了县,府,均无答复。陈家气而不服,又将“墙门案件”申诉状告到了京城,最后京都衙门作了判决,令两家斥资重新开一中墙门。官司结了,并排的三家人家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墙门,但为了打这场“墙门”官司,陈,杨两家都花了不少钱,败落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清*与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交战于此,“墙门里”大宅院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后来年日寇登陆金山卫,进墙门里大肆烧杀抢掠,留下一片碎瓦残垣——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传播着昔日“墙门里”的故事。“墙门里”这个地方更是方圆百里,大众皆知。解放后,一度称此地为“墙门村”,公社化后,附近四个小村合并成墙门大队,后又改成了建农村——昔日的墙门里已不复存在,高爽宽敞的村民住房,一排排整齐的农田大棚,美丽幽雅的村民公园,……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攝影·阿輝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