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
公元年,为了躲避战乱,加上对时局失望,杜甫开启了漂泊西南的日子,他携家人经秦州、同谷等地,后来辗转来到成都,由于此处有世交严武的庇护举荐,他又谋得一个职位,生活相对安定一些,还在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因蜀中*阀作乱,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公元年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在夔州住了两年后,杜甫又携家人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
这一时期,杜甫创作了大量诗歌,代表作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传世佳作。其中的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被世人广为传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
成都杜甫草堂
历经生活磨难,早先的豪侠之气在杜甫的诗作中早已难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对苍生的怜悯和国家前途的关心与担忧。但他偶尔还是会露出“玩心未泯”的一面。如《旧唐书·杜甫传》中所记载的那样:“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他在风景优美的浣花溪畔种竹子、种树,还选了一个好地方建造房屋,每天尽情喝酒吟诗,也没什么架子,和田地里的农夫都能玩到一起,亲昵的四处游逛。有一回,严武去拜访他,杜甫连官帽都不戴,弄得对方哭笑不得。
仕途失意和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杜甫蜕变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对于饱受苦难的杜甫来说,这样的“壮游”非他所愿,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同时,这种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漂泊,却又喂养和丰富了他的诗魂,成为他取之不尽的诗歌创作源泉。
05、
如果能够以此终老,对杜甫来说,结局尚可。然而,大历五年的那个冬天,还是来了。
严武去世后,杜甫又漂泊了一阵子。终归思乡心切,已经五十多岁的杜甫想要回家了。可惜受到时局以及战乱的影响,他不光没能北归,反而被迫南下,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船上。
在投奔舅父崔湋的途中,船行至耒阳,因江水暴涨被困,杜甫好几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当地县令送来酒肉才算解围。“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新唐书·杜甫传》)
公元年,58岁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由于家贫无力归葬,被暂葬在湖南耒阳。直到公元年,其孙杜嗣业遵其父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于偃师城西首阳山,后又迁于巩县(今巩义市),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陪葬墓侧,当地人称“圣人三冢”。
杜甫墓
他的死因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因为贫病交加去世;也有人说他被困多日,突然暴饮暴食吃了许多肉食,无法消化导致身故……不管是哪种原因,这位诗名正盛的杜工部,就此与诗坛告别了。
晚年,他的身体比较弱,痛风、眼疾,还耳背。但他喜欢写诗,当沉浸到文字的世界,那些痛苦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如今常有人用“传奇”来形容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按这个标准,杜甫应该也算。他年轻时喜欢旅行,诗酒年华,比李白过得还要快意;后半生在颠沛流离中,把对苍生与时事的忧心,对百姓和国家的挚爱诉诸笔端,最后成就一代诗名。
曾有人提出过一个这样的问题:杜甫一生是不是很不幸?
如果从生活角度说,他经受战乱、半生颠沛流离,当然苦;但他声名远播后世,虽未“致君尧舜上”,诗词文章却得千古不朽,想来,也算是告慰了吧。
编辑:艾彼
内容综合自:上官新闻网、行知部落。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