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苦出身,童年时代连饭都吃不饱,给地主家放过牛,在庙里当过和尚。不用想如此经历自然和饱读诗书扯不上任何关系。然而,从《明太祖集》中,我们发现朱元璋不仅会写文章,还喜欢吟诗作赋,仅是流传下来的诗文就多达一百多首。
朱元璋起兵造反之前,吃了太多的苦,虽然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但广为游历见识很广,属于没读万卷书却早行万里路的类型。朱元璋读书的阶段是在他行军打仗期间,老朱是个勤奋自律的人,此后直到他当上了皇帝,一直发奋读书。
当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算太高,顶多就是个秀才的级别,怎么也谈不上是高级知识分子。尽管如此,朱元璋骨子里还是想做一个文化人,因此舞文龙墨方面也花了不少工夫。
朱元璋喜欢写诗,《明太祖集》共有五十五卷,其中有文五十卷,还有诗五卷,共收集了一百多首诗。其中一首《咏雪竹》是他做皇帝以前写的,诗曰: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
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
这首诗描绘竹枝经历风雪而能与云相接的景象,明人祝枝山说,它已经透露出帝王之象。与之相似的还有一首《咏雪诗》,诗曰:
腊前三白旷无涯,知是天宫降天花。
九曲河深凝底冻,张骞无处再乘槎。
再看这首《新雨诗》: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
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空一碧见天开。
只是一场雨,在朱元璋写来,却能俯瞰九州,还能看见雨尽天碧,所以有人将这首诗看做革故鼎新之作。
朱元璋写诗不但会咏物,还会写景,比如这首《早行》:
忙着征衣忙着鞭,转头月桂柳梢边。
雨三点雨不为雨,七个各星尚在天。
茅店鸡鸣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拥出扶桑日,社稷江山在眼前。
所谓诗为心生,诗人有感而发,所作的诗又因个人的经历、功力不同而有高下之分。朱元璋的这些诗,客观地说水平一般,肯定称不上是千古名篇,恐怕就连不是诗人而自诩诗人的乾隆也比不上,不过朱元璋贵在真平淡真性情。
古时诗赋、音乐不分家,朱元璋既然能诗当然也通乐理。老朱占领应天后,便设立了乐官,第二年便设雅乐,以供郊社之祭。他曾经对礼臣说:古乐之诗,章和而正。后世之诗,章淫而夸。故一切谀词艳曲皆弃不取。为此,他要求儒臣撰写回銮乐歌诸曲,凡三十九章,总名《御銮歌》。
朱元璋还曾亲自参与编定乐曲,亲手击打石磬,此后还曾亲自撰制方丘、圜丘九章,这说明朱元璋在音乐方面颇有研究,且具有一定的功力。
会写诗能做乐在那个时代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但凡是读书人多少都会一点。作为一个文化人,最关键的还是要会写出一篇像样的四六骈文。在这方面朱元璋也花费了不少心思,经过多年的练习,基本上也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四六骈文,比如徐达首封信国公时,其诰文就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
“从予起兵天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又说:“太公韬略,当宏一统之观,邓禹功名,特力诸侯之上。”朱元璋读过不少历史书,加上人又聪明,他所写的四六骈文总体水平也还算不错。
然而,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朱元璋所作的楹联。据说有一年年底,朱元璋想微服出访,又想到正月初一朝廷按例有庆典,于是他在午门悬挂一联:
过年不朝回乡去,开春奏来民里情。
横批为:与民同乐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路过一户屠户的家,朱元璋诗兴一来,提笔写了一幅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第二天,朱元璋又路过这家,发现门上春联不见了。他便叫来此人问是什么缘故,这家人说: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朱元璋十分高兴,还赏了他五十两银子。在《中国楹联故事》中,还记载了很多朱元璋的对联,这些对联在明间的流传度很高。
历朝历代,凡开国之君胜在武功,其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而且绝大多数开国之君都出自名门望族。像朱元璋这样的草根皇帝,能达到如此水平已经十分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