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s://m.39.net/pf/a_j3uxdk8.html公元年的一个冬夜,彭泽(江西九江境内)县令正在奋笔疾书,他从未像此夜这样清醒,四十多年来,所有的内心挣扎都随着笔尖的飞舞渐渐消失,这位县令名叫陶渊明,他写的不是文告,也不是上疏,而是一份宣言,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宣言,它的名字叫做《归去来兮辞》。
一千多年以后,有一个辞职的理由异常火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与想去看世界的激情和期盼相比,陶渊明所向往的却是回归田园,那也是他出生的地方,江州寻阳郡的柴桑县(江西九江境内),一个名叫上京里的村庄。
我们翻开任何一本中国历史,只要写到东晋,几乎都会出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名字,陶侃的机缘来自西晋的灭亡,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逃亡江南,以建康(南京)为首都建立东晋。
出身贫寒的陶侃靠着个人的军功和奋斗成为立国元勋,主管八州军务,官至大司马。这位大英雄级别的曾祖父,无疑在少年陶渊明的心中树起了一个高大伟岸的标杆,尽管陶渊明出生时,浔阳陶氏早已全然不及顶级望族“王、谢”两家的显赫,但家族中人想要求得一官半职仍然算不得难事,少年的陶渊明也有机会受到氏族教育的熏陶。
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过去,陶渊明8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原本不算大富大贵的一家人很快陷入衣食无依的地步,母亲孟氏只能带着他回到娘家,投奔自己的父亲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魏晋的名士,非常有才学,写文章的时候“字不加点”,在陶渊明所写的他外祖父的传记中,也写到外祖父有一种接近自然的追求,而陶渊明是“性本爱丘山”的性格,骨子当中也是受到外祖父的影响。
陶侃的进取、孟嘉的逍遥,两种生活理念在少年的心中不停激荡。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陶渊明《拟古九首》
东晋时候的张掖在如今的河西走廊,在大西北,幽州在如今的北京地区,从东北到西北,那个时候都不属于汉族的统治区域,陶渊明要仗剑侠行天下,不仅要有儒家建功立业的抱负,同时还要有侠客行的英雄气胆。
那是公元三世纪末,三国鼎立的时代刚刚结束,西晋王朝陷入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当八王的人头成为第一批祭品,滴血的弓刀和狂暴的铁骑继之而起,将一度称雄东亚的中国撕成两半,五湖纵横北方,先后建立起十六个主要的割据政权,被后世称为十六国,而西晋士族则退守南方,建立了由王、谢、桓、庾等几个世家大族轮流把持朝政的东晋。
公元年,在那场堪称南北对决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在权臣谢安的指挥下,奇迹般的的取得胜利,才得以继续偏安东南。淝水战场风声鹤唳的这一年,陶渊明十九岁,时代的波澜还没来得及席卷这位初出茅庐的少年。他虽然也渴望自己能像外祖父孟嘉那样潇洒不羁、活出本真的自我,但也怀揣着曾祖父陶侃那样大济苍生、建立一番事业的理想。
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第一次走上仕途,出任江州祭酒,虽然原因之一是要在“亲老家贫”时奉养年迈的母亲,但他对于未来仍充满了美好的设想。祭酒可能是主管教育文化这一类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文化厅的官员,东晋时候实行的是门阀制度。
一个年轻人出来就能做到江州祭酒这样的高位,没有陶侃的社会声望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在后来回忆自己在做官生涯的时候,他都会用一种迷雾弹的形式,说自己早年做官都是为了消除饥饿,为了更好的奉养双亲,他真正的本心还是希望能做到大济于苍生。
此时的江州刺史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这位出身顶级名门琅琊王氏的贵族公子,虽然大权在握,却很难称得上才华高妙之人,更算不上魏晋风流的代表者。据史书记载,王凝之是一个很狂热的宗教徒,他对家族的宗教“五斗米教”的狂热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这样的人在治国理政方面注定才能不足。就在王凝之痴迷于“五斗米道”时,东晋王朝正陷入危局面:晋孝武帝被自己的妃子捂死,幼子司马德宗继位,史称晋安帝,但是朝廷执政大权却落入孝武帝的弟弟、太傅司马道子和他十七岁的儿子司马元显手里。面对朝廷的巨震,和那位不靠谱的上司王凝之,陶渊明无奈的开始了第一次书写辞职信的历史。
公元年,就在陶渊明辞职后不久,掌握大权的司马元显强制征发江东八郡以充兵役,引发了东汉以来南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叛军作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把守朝廷门户,非但不积极备战反而在厅堂设置神位祈求鬼兵助阵。
“公元年,会稽郡失守,王凝之与诸子一同被叛军所杀。”——《晋书卷八十》
卸任归家的陶渊明,幸运的逃过了兵乱中血光之灾。但他的家庭在这几年间也发生了重大变故,在长子陶俨出生后的第二年,他的结发妻子便去世了,陶渊明续娶了第二任夫人翟氏,据编篆于南朝末年《南史》本传说:“其妻翟氏,志趣亦同,安能苦节,夫更于前,妻锄于后”。两人的家庭生活幸福和谐,大约在这段时间,陶渊明闲居家中,写下了一篇别具一格、情思摇荡的《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
愿做她衣裳的领子,承受那可爱的脑袋残留的芳香,可悲的是她晚上要脱掉衣服,秋夜漫长,使我惆怅;我愿化为她罗裙上的衣带,揽束她轻盈的腰身,可叹气温常变,她随时可能换上新裳;我愿成为她云发中的发膏,让她柔顺的黑发披散香肩,然而佳人常常洗发,发膏也会一去不回;我愿做她细眉上的黛色,随着她的眉目顾盼四方,可她施粉讲求新鲜,换装之时我必毁于一旦;我愿做她脚下的绢谢,随着她雪白的双足走啊走啊,可叹她走走停停,忽而上床睡觉,把我丢弃在地上……
陶渊明在自己的而立之年向往美人,也吟咏壮士,他有缠绵的情思,更不乏豪言壮语。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咏荆轲》
他怀着这样的理想与热忱,等待良主的出现。很快,六年的光阴就过去了。
三十多岁的陶渊明已经是五个儿子的父亲,人类幼崽很是可爱,但是如何满足这些嗷嗷待哺的嘴巴,却是他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好在不久前,大将军桓玄曾派人带着亲笔信,礼聘他到自己帐下任职,陶渊明打算前去赴任。桓玄和陶渊明的家族关系密切,是世交,曾祖父陶侃和桓玄的父亲桓温关系特别好,陶渊明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复,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公元年,随着江州刺史桓玄节节取胜,他早已不满足只占据江州一地,再迫使朝廷任命自己兼任荆州刺史,以荆、江两州为根据地后,更是野心勃勃的图谋天下。
陶渊明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公元年的冬天,随着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以回乡居丧为由再度从仕途中解脱出来。
《时运》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穿上春天的衣服,晃晃悠悠走到东郊,山峦刚刚从朝雾里探出头来,天空中浮动着薄薄的轻云,微风从南方吹来,那些幼苗在风中好像长出了飞翔的翅膀,浩浩茫茫的湖水,荡涤尽世间的尘埃,人的本心啊,多么容易满足,还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只要有一杯酒便可怡然自乐。
《时运》篇里面用的这个典故是出自于《论语》,孔子召集了一批学生,谈他们各自的理想,曾皙的理想是“暮春三月,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然后一起在大自然中享受春天的美好。这个当然是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感慨。
当时的时运正处于桓玄称帝,刘裕讨伐桓玄的关键时期,这是国家的命运、百姓的命运,正处于混乱的水火交融当中。陶渊明已经到了四十岁,孔子说已经到了四十岁时还默默无闻的时候,那么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后来陶渊明在他的诗里,把孔子的话化成了“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
一再的奔赴官场,正是陶渊明的可爱之处,丁忧三年期满,他又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一次主动出仕了,国家何时才能平定叛乱,重获安宁呢。这一年的六月,陶渊明远赴京口(江苏镇江),他这次选择投奔的对象正是准备讨伐桓玄的另一股势力刘裕。
公元年六月,桓玄兵败被杀,晋安帝复位,此时的刘裕因平叛桓玄的功劳,俨然成为了东晋臣子的楷模,但实际上,大权在握的他也想推翻晋室,建立自己的政权,看透世事的陶渊明一定也觉察到刘裕的野心丝毫不亚于桓玄,他很快又转身投入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府。
这几年中,陶渊明不断的跳槽,不过是希望有用武之地,但是很遗憾,他处的时代遇到的主子要么是王凝之这样昏聩的上司,要么是像桓玄、刘裕这种野心家,没想到的是刘敬宣在和刘裕的两支政治力量抗衡的时候,刘敬宣作为门阀出生的贵族,根本就不是刘裕的对手,刘敬宣被逼无奈,派陶渊明到京都去上表,请求免官。
这件事对陶渊明的触动很大,他觉得像刘敬宣这样的世家门阀子弟,有雄厚的政治资本最后都被逼得走投无路。这样的政治环境当中想要有一番政治作为是很难很难。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距离西晋灭亡过去不到一百年,但此时的东晋王朝却已然步入垂死的暮年。身居皇室的司马家族摇摇欲坠,只能任由权臣互斗、豪强厮杀,篡与乱交替的世道中,人人自危,能够活着尚且不易,留恋仕途又能改变什么呢?
随着刘敬宣的解职,陶渊明再次辞去职务,返回了故乡。
公元年秋天,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求官,由于家中太过贫穷,他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这是陶渊明第五次做官,勉强做了彭责令,只是为了讨点粮食去酿酒。
彭泽离家只有百余里,县里有一百亩公田,种什么随意,收成全部归自己,看到这样一大片可以由自己随意支配的土地,好酒的陶县令第一个想法就是多种些能够酿酒的秫米,春夏之际便可以大口痛饮,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了陶夫人的强烈反对,毕竟酒不能代替粮食,全家人还指望填饱肚子,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条件,五十亩种上秫米、五十亩种上粳稻,遗憾的是,才过去八十多天,种下的粮食还没有等到收获,陶渊明又决定辞职了。
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说是陶渊明在做县令的时候,上面派来一个督邮到县里来视察工作,办公室的人就交代陶渊明,必须束带拜见督邮,陶渊明一听就说,为一点点俸禄就给这号人物点头哈腰,然后扔下官帽辞职了。其实他完全丧失的政治热情,所以过去的各种牢骚、不满都借这次机会迸发出来,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他对官场的一种彻底的诀别。
生命之所以可贵,正是在于只有一次啊,到底该去追求什么呢?他一生五次为官,三次都在军中,仕与隐也像是驻扎在他心中的两只军队,当到了不惑之年,才从那剧烈的冲突挣脱出来,寻得内心的安宁。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而善觉,乃逃禄而归根。
——《感士不遇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
历经劫波,那个曾经抚剑独游的少年似乎还在。
对于田园生活,中国人似乎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归隐山林的愿望,我们也会想方设法将诗化的田园搬到城市之中。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果没有东晋陶渊明富有诗意的描绘,我们心目中田园还会像今天这样美的动人心弦吗?
辞去彭泽县令,成为陶渊明一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时官时隐,在生计与追求自己的本心之间辗转纠结,在此之后,他种田、饮酒、写诗、生活,成为庐山脚下一个真正的农夫。
从彭泽归来的第二年,陶渊明四十二岁,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诗人笔下的田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他的住房大概算得上中等人家的庭院,只是一家七口再加上童仆一二,如何自给自足、维持日常的开销,是个现实问题。
在南山的山脚下,陶渊明种下一片豆子,但他种田的技术显然还有些蹩脚,野草长得茂盛,豆苗却很稀少,每天天没亮就要到田里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升起来才披着满身的露水回家,坚持下去需要莫大的勇气,他只是希望能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当疲惫的诗人放下锄头拿起笔,心中还能萌发出那样动人的诗意。
在六朝贵族社会当中,像陶渊明这种出身一般没有人当农民,他却要放下身份去真正的躬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有些人瞧不起他,说他的诗像田家翁的话。
公元年,晋安帝义熙四年,陶渊明四十四岁,也是他归隐田园的第四年。六月,一场不经意的大火将他的房屋烧的一干二净,原本还算衣食无忧的一家人,只能寄居在渔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陶渊明辞官前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今空空的米缸、辘辘的饥肠,却逼迫着他要出门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好在遇到的邻人善解人意,慷慨相赠为他的窘迫解围,因为谈得来,两个人一直聊到傍晚,酒喝得高兴,陶渊明也赋诗相赠,最后他还不忘打趣的说,这恩惠,无才的我只能死后再报答了。
当时的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官不做,而要流落到乞食这种寒酸的地步。
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
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
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
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
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
——《东坡题跋书陶渊明乞食诗后》
苏东坡说他“饥饿常在身前,但是功名常在身后”,因为他这样的一种坚守,赢得了后人们的尊重。
公元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后,曾躬耕于东坡,他便常常将那里比作陶渊明的田园,东坡先生毫不掩饰对偶像的崇拜之情,他甚至这样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道渊明是前生”。
原来那位文坛巨匠也曾在人生困惑之时,手捧陶诗,怦然心动,在他心中,李白、杜甫,包括他自己,无论走过多少名山大川、写尽了悲欢离合,也只是接近了陶诗的境界而已。
陶渊明在南北朝钟嵘的《诗品》里只是中品,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诗人,到了宋代以后,苏轼就特别欣赏崇拜陶渊明,他把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都唱和,而且不仅自己唱和,还让苏辙、秦观、他的弟子们一起来唱和,让陶渊明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人物。
陶渊明在人生的坎坷遭遇当中,有一种自我养伤不断恢复的能力,苏东坡到了晚年特别能体会陶诗的真髓,因为不断被贬谪,特别是到了海南岛生活最艰难的那段岁月中,他每天都读陶诗,日读陶诗一首,不敢多读,害怕读多了第二天没得读了,读完了。
每体中不佳,辙取读,不过一篇,
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东坡题跋书渊明義农去我久诗》
陶诗里有很多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外界表扬我也好批评我也好,我一切都看得很淡,一切顺其自然。
陶渊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庐山附近度过的,但他几乎从未写过那些名山大川。
近千年来,诗人述说房前屋后风景的朴素诗句,却成为中国文人所向往的审美的至高境界。可惜的是,陶渊明在自己的时代里还不曾遇到这些为他胸中诗意一见倾心的朋友,他只是时常对着自己的身影干杯,很快便醉了,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供自己取乐。
《饮酒》二十首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我们能看到,他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般来讲《饮酒》二十首是写于晋宋易代之际,那个时候东晋快要灭亡了,很多陶渊明以前的朋友,都投奔了新政府,只有陶渊明归隐而且坚持下来了,他没有朋友,借酒消愁,知音不赏,也躲避政治灾祸,《饮酒》里所说的“君当恕醉人”,你们应该宽恕我这个喝醉酒的人,前面我写了这么多都是酒疯子说的话,当不得真的。
那是一个饮酒成风的年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聚在一起,把酒喝得惊天动地,陶渊明似乎与他们不同,他乐于自斟自饮,有时也会请亲朋到自己家里畅饮一番,但作为主人,却常常是自己先醉了,之后便直接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且去”。
当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成了宽大的布衣,陶公归隐的日子里,一个个朝廷仍在变更,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在陶渊明看来,也许都不如窗前一阵蒙蒙的时雨、一簇蔼蔼的停云。
偶尔还有人送来好酒,劝他做官,仍旧都被拒绝了,他心中的理想生活应该是这样的:一直想住到南村去,不是因为那里宅子风水好,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朴素的人,希望和他们度过日日夜夜,住房不一定宽广,有凳子坐有床睡就可以了,邻居常常来串门,聊起来总有说不完的话,写或者读到什么有趣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不明白的地方就相互启发。
《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找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这个人数不在于多,一起相互讨论诗文,然后各自农忙了,如果相互想起来彼此,马上就披上衣服就出去相见,很自然很潇洒很随意。而且自己的这种劳作也能够养活家人,他自己有句名言叫“力耕不吾欺”,用力去耕作,一定会获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收获,庄稼活不会欺骗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的笔下,那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大概也是他本人最真实的写照。虽然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从未衰退,但却不得不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付出代价,其中之一便是很难在清贫的生活之余给予孩子们以士族门第的教育,在一首名为《责子》的诗中,他就像古往今来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忍不住把五个儿子一一数说,那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就好像我们的一位老邻居。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一开篇说阿舒已十六岁了,不长进,二儿子阿宣已经十五岁了,行志学而不好文术,而小儿子也九岁了,就只知道一天到晚的玩找好吃的,天运如此,还是喝了杯中酒聊以自谴吧,他的心态是有所求而不强求。
事实上,陶渊明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导,在自己年过五十,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时,他给五个儿子写下一封书信,信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语重心长的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怀着高尚的人生理想生活下去,最后陶渊明这样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公元年,手握重权的刘裕,终于还是废掉了东晋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刘宋,至此两晋时代结束,中国历史打开了南北朝的大门。
消息传到了南村,五十七岁的陶渊明在茅舍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桃花源诗》,并为这首诗作下长长的序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位渔人偶然间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篡位、没有门第,民风淳朴,闲适富足,可是当渔人离开,再次想要找到这个地方时却怎样也找不到了,他不仅怀疑,自己是真的到过桃花源还是做了一场遥不可及的美梦。
陶渊明深情的描绘着桃花源,但他穷尽一生也没有真正找到那个安乐祥和的净土,所以只能以纸笔在残酷的现实里为世人编织出一个美丽的乌托邦。
归隐后的陶渊明,依然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保留着一种过去既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