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扶桑风貌03张堰轶事 [复制链接]

1#

a.m.晴

扶桑风貌

本系列為黃老師所著張堰軼事系列之二,內容如下:

01.甪里村名的由来

02.河泾湾的往事

03.张堰轶事

04.关于子母地与芝麻地的传说

05.旧港人记忆中的三多镇

06.墙门里的故事

07.桑园村名的来历

08.盐晒地的古今

03.张堰轶事孔家阙的形成、发展和沦落早先,在孔家阙集镇未形成前,这里就是一个四乡(张堰,钱圩,干巷,廊下)连邻交集之地,临近浙江平湖地界。特别是年(光绪8年),秦望高家高润中堂高近斋,在流经这里的山塘河上,捐资建造了一座三堍三拼的石桥,取名为“承先桥”。这里更是成为了当地人们往来的必经之路。当地首富高家的崛起,引起了一些土匪,强盗,不法之徒的觊觎。这些歹徒大多来自西部浙江地带,平日摇船四处兜看,出没在山塘河边茂密的树木,芦苇丛中,他们昼伏夜出,骚扰百姓,苦不堪言。高家也多次遭到歹徒们的勒索,抢劫,人员致伤,财产受损,家无宁日,恐慌不安。为了防备土匪的骚扰,使高家老宅有个安全的屏障,高煌就决定在山塘河边建一个小镇,聚集人口,就地设防。小镇由高家出资修建,出租给他人使用。由高煌的同学杨伯辉监理督造。整个小镇以承先桥为中心,分为河南,河北两个部分,河北沿桥建造两排相对面的街面房子,每排有十一间;河南则随承先桥河南一側东西两个方向桥石级,平行山塘河,垂直桥面,也是两排相对的房子,各八间。呈是丁字形,寓意是要把躲藏野山塘里的强盗,土匪都钉死在这里,不能让他们再为非作歹。街面房屋造好后,各承租人自行开店营业。高家将其取名为“孔家阙”,让其成为高家的一个城门隘口。同时高家在北街第一间内设立了民防队部,买来了巡逻艇(本地人叫它鸭扑水),建造了瞭望台,组建了水巡队,昼夜在山塘河里巡逻放哨,还请驻*协防,从此,土匪,强盗抢劫,骚扰事件再也没有发生。据生长在这条街上的,原张堰中心小学校长干振辉反映,到了解放前,在这丁字形的两条小街集镇中,就有茶馆,饭店,熟食,肉店,南什,百货,药店,豆腐,糠行(饲料),裁缝,理发,水果等商店,加上河北摊的轧米厂开张,另建了小学,孔堂庙,初步形成了小镇网点格局。其中在这不满百米的街道内,茶馆就有四爿,南什店三家,肉店两家,加上当时又有每日二班开往浙江平湖的航班轮船在这里停靠,这里变成了活码头,有了足够的人气,孔家阙小镇已成了方圆数里的商贸交易中心。另外,离孔家阙不到一里地的秦望山是张堰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人文景点。每年有四次游秦山活动,(阴历三月初一,三月十五,三月二八,四月初一)实际上也就是大型的农资产品交易活动。而此时的孔家阙也是最热闹的时刻,各地来的商船停靠在这里,山塘河里,承先桥下桅杆林立,船舶成行。做小生意的,打杂的,随地摆摊,人群拥挤,很是闹猛。孔家阙作为高家早期在商贸经济,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应该讲也是十分成功的。解放以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文革中孔家阙小学的拆并,孔堂庙的损毁,以后山塘河的疏通,承先桥的拆除,农村商业网点的调整……,当时只有一家药店和一家南什店作为农村供销社代销点保留了下来,孔家阙这个昔日繁荣的小镇也慢慢衰弱下来,到了九十年代,农村居民点的新建,附近年轻的村民都搬离这里去了城镇,更加速了孔家阙的沦落。

攝影·阿輝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